发布时间:2025-09-23
一场秋雨一场凉,雨后的秋天,气温骤降、湿气弥漫,天地间的 “寒湿之气” 最易趁虚而入。中医认为,秋属金、主收敛。而雨水会打破这种收敛之势,让湿邪与寒邪交织,困阻脾胃、侵袭肺卫 —— 这也是为什么雨后总有人觉得浑身发沉、手脚冰凉,或是咳嗽痰多、肚子胀气的原因。
脾胃是后天之本,也是秋冬抗寒的“底气来源”。秋季雨后养生,核心不在 “大补”,而在 “清湿、散寒、护脾胃”:先把体内的寒湿之气排出去,再给脾胃加层 “暖护罩”,才能为接下来的秋冬收藏打下好基础。
如果雨后你有这些表现就该及时调理了
浑身发重、懒得动,头脸泛油,甚至早上起来眼皮肿;
手脚冰凉,喝了温水也暖不热,肚子摸起来冰冰的;
胃口变差,吃点东西就腹胀、反酸,大便黏马桶冲不净;
嗓子发紧、咳嗽,痰多且白稀,一受凉就加重;
舌苔白厚,舌头边缘有齿痕,说话时总觉得没力气。
这些不是“小毛病”,而是寒湿困脾、肺卫不固的信号。
秋季雨后 “驱寒护脾汤”
3 样食材煮一煮,湿寒退了,脾胃暖
秋季雨后的寒湿,最怕“温通” 与 “运化”。生姜驱寒、陈皮理气、茯苓祛湿,三者搭配不燥不凉,既能驱散体表的寒邪,又能化解体内的湿浊,还不伤害脾胃的阳气,特别适合雨后日常调理。
生姜陈皮茯苓汤
食材搭配:生姜 3 片(带皮,不去皮能平衡热性、更利祛湿)+ 陈皮 5g(泡软后刮去白瓤,减少苦涩)+ 茯苓 10g(提前泡 10 分钟,更容易煮出药效)+ 大米 1 小把(或加 1 颗红枣去核,增加温和感)。
做法:所有食材洗净,茯苓、大米放入锅中,加 1.5 升清水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20 分钟;
最后放入生姜片和陈皮,再煮 10 分钟即可,不用加糖,喝起来有淡淡的姜香和米香。
喝法:每天喝 1 碗,连喝 2-3 天,饭后半小时喝最好,既能暖脾胃,又不刺激肠胃。
如果没时间煮汤,也可以泡杯“陈皮生姜茶”:陈皮3g + 生姜2 片,用开水冲泡,焖5 分钟后喝,能快速暖身驱寒,适合办公室或外出时饮用。
雨后养生 3 件事比喝汤更重要的 “护脾细节”
除了喝温汤,雨后的日常习惯更能决定脾胃的状态。做好这 3 件事,能帮你少受寒湿困扰:
1.重点护 3 处,防寒湿侵体:雨后湿气重,优先护脚踝(经络汇聚,受凉伤关节)、膝盖(怕凉易诱发老寒腿)、腹部(脾胃所在,受凉影响消化)。建议穿长裤袜子,随身携带薄外套,早晚及空调房及时披上。
2.调饮食,护脾胃:避免冰饮、凉菜、生水果,防止加重脾胃虚弱;多吃温性好消化的食物,如软烂南瓜、山药、小米粥(养脾胃),炒扁豆、炒薏米(祛湿),炖牛肉、鸡肉(补阳气不油腻)。注意不喝粥汤浮油,避免加重脾胃负担。
3.睡前泡脚,驱寒暖身:用 40℃左右温水泡脚 15 分钟,促进循环祛寒湿;可加艾叶(温经散寒,适合手脚凉、痛经者)或花椒(祛湿止痒,适合脚汗多、有脚气者),泡脚后及时擦干保暖。
这些情况别乱喝 “温性汤”避免适得其反
正上火的人:比如喉咙痛、口腔溃疡、大便干结、舌苔黄厚,喝了温汤会加重“火气”;
阴虚体质的人:平时容易口干舌燥、手心脚心热、睡觉盗汗,生姜的热性会耗伤津液;
刚吃完油腻食物的人:比如刚吃了火锅、炸鸡,此时喝汤会加重腹胀,建议隔 1 小时再喝;
孕妇、3 岁以下幼儿:生姜性温,需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,避免自行调理。
秋雨过后,养生的关键不在 “急补”,而在 “顺应天时”—— 用温和的方式驱散寒湿,用细致的习惯呵护脾胃。一碗热汤、一双暖袜、一次泡脚,看似简单,却是给身体最好的 “雨后守护”。
等寒湿退了、脾胃暖了,你会发现:手脚不凉了,胃口变好了,就算接下来天气再冷,也不容易生病。所谓养生,不过是在每一个变化的季节里,给身体恰到好处的呵护而已。
指导专家: